• 德国北部三校小记|Ecolea文理中学、路易萨隆文理中学和北海文理中学

  • 发布时间: 2025-07-03 浏览次数:
从法兰克福一路北上,整整六小时的车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学生们的学业与生活,更是去学校真正的感学生所感,听学生所听,来倾听,陪伴与关心,进一步感受他们在异国环境中努力成长的痕迹,同时,去做好我们作为境外监护老师所能提供的实际支持与心理关怀
这一次的访校,我们前往德国北部三所中学,Ecolea文理中学、路易萨隆文理中学和北海文理中学。

从法兰克福一路北上,整整六小时的车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学生们的学业与生活,更是去学校真正的感学生所感,听学生所听,来倾听,陪伴与关心,进一步感受他们在异国环境中努力成长的痕迹,同时,去做好我们作为境外监护老师所能提供的实际支持与心理关怀。



每年我们都会专门安排时间,到德国各地的学校看学生,学校们也对此也一直非常支持,不仅有德国老师和学校负责人会来和我们面谈交流同学们在学业和生活上的进步与挑战,也会专门为同学们腾出场地和时间来和我们交流。这次访校过程中,一位宿管老师也说到,她认为我们和学生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在很多时候,同学们很渴望也很需要用母语来讲述他们的感受,获得支持。

为了让同学们更放松,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中交流。在教室,在图书馆,或是一边漫游在校园中一边聊天,天气好的时候我们甚至一起去了学校附近的咖啡馆。这些轻松自然的环境,也让我们更像朋友一样,同学们分享,我们倾听。



这次访校途中我们也看到,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已经逐步适应,能够跟上进度,并积极寻找提升自己的方法。例如,有同学在课后主动向老师额外提交写作练习,也有同学已经在融入德国生活,申请实习岗位,尽管工作强度不小,但也在努力适应,希望继续提升自己独立能力。还有的同学已经步入德国中学生活的尾声,即将迎来毕业后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但同时,对很多同学来说,在班级文化融入、朋友圈建立或情绪表达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在德国中学里的生活并不只是学术适应,还包含更多心理健康和社会情绪的支持,这些甚至要比学习更加重要。在每一次和同学们的聊天与相处中,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留学海外的孩子或许年纪还小,但也已经开始学会面对跨文化生活的挑战,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社交融入,独立生活,文化适应与自我价值的提升。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每一份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也乐于随时在他们身边去帮助他们度过每一道关卡,他们面对挑战时的每一点成长都值得被看见和记录。


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成长轨迹。有些孩子非常外向热情,带我们参观校园,眉飞色舞地分享他们的生活趣事;有些学生语言能力已经非常优秀,甚至可以自如地用德语讲冷笑话;也有一些学生性格安静,但当谈起自己热爱的书籍、乐器或未来规划时,也能眼神发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向,在自己的小宇宙里闪闪发着微光。

同样的,我们也听到了困惑、压力和失落的情绪,这些也是成长中不应该被刻意隐藏和抹去的内容。但即使是在这些暂时的挑战中,我们也依旧可以看到同学们的努力,他们愿意表达,愿意倾诉,也愿意接纳我们的建议。这些主动求助的背后,是他们在认真面对自己的状态,是情绪被理解被接住的信任。我们也由衷地为他们的勇敢和努力感到骄傲,并希望守护这份勇敢和努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和生活方式。

这次访校也再次让我们意识到,理解、陪伴和适当的引导,远远比批评或单向期望更重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一个愿意听他们说话、尊重他们节奏的人。在他们离开熟悉环境、独自面对世界时,我们会成为那个“始终在场的人”。当家长不在身边、老师未必完全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时,我们会成为在他们身边能看见情绪、听懂细节、给出建议的人。

在未来的陪伴中,我们仍将坚持做一个不喧哗但始终在场的支持者。也许不是每一次问题都可以立刻解决,但一句“你今天还好吗”,就可能带给他们一份安心和力量。而这份温暖,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他们心里那个“我很幸运有人这样关心我”的记忆。

这一季又一季的访校,每日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也让我愈发感觉到,作为一名境外监护老师,我们所肩负是一份有温度的责任。这份责任,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在关键时刻告诉他们:“你不是一个人,我们可以一起面对”,是陪伴不是干预,是在他们需要时,能够及时出现;是理解不是说教,是在他们感到被看见的那一刻,愿意分享更多。我们希望成为学生信任的大人,一个既不过度控制,也不失温度的“另一种家长”。
 

德国中学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