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偏南,中国学生的德国文理中学生存图志|访校日记
- 发布时间: 2025-05-22 浏览次数:
石堡王宫高级文理中学
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所非常气派的学校,第一眼见面就感觉“皇室贵胄”,这也许是中国人对黄色的深入印象 ,从建筑颜色和材质上看,整所学校给人感觉很厚重沉稳。

我们先去到了校长室和校长谈话,校长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老派绅士,保持着适度的距离感,但也不失温和活泼。他和我们首先介绍了校长室的门,说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意大利工艺,全德国都很稀有,还让我们仔细看看,神情中满是对学校的自豪。
和校长聊天的时候,我们的两位同学也在场,我们得知今晚刚好有一个中国之夜活动,由我们的几位同学主办,他们正在准备布置场地。想着可以看到同学们的风采展示,于是我们就兵分两路,两位老师继续和校长聊,我和陈老师就去场地和学生见面了。看到我们的到来,大家兴致都很高,聊起了学校里的各种趣事和同学,非常开心。

看到大家如此用心地准备,我们也决定留在学校里支持同学们办完这场活动再离开。开始前一个小时,Jien同学还在背稿,其他同学也忙前忙后。整场演讲下来大概两个小时,同学们的语言表达以及节奏安排都非常好,和准备期间有点“手忙脚乱”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也非常享受这次的活动,参与度非常高,活动结束后,校长高兴地说这是最好的一次Abend活动。在这次活动中,除了我们同学们的亮眼表现外,学校的老师们包括校长也都一起参与其中,积极地配合活动,也在很认真地思考问题和做互动环节的手工、游戏。校长说,老师们不希望高高在上,他们更像是学生的并行者,是平等的,这一点也令我印象深刻。
既然是中国之夜,当天的晚餐自然也是中餐,我们也受邀一起在学校餐厅用餐。在几位中国同学的帮厨下,学校的餐饮团队在网上研究了中国菜,跟着菜谱做饭,结果出人意料地很不错!用餐的气氛很融洽,学生们和老师们一桌一桌的坐着闲聊。

餐后我们继续和一位负责国际学生的老师谈话,主要是针对我们几位同学目前的表现和未来的支持方案。从和学校校长和国际部老师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德式教学风格,比较严格,但对这份事业有所热爱,也真心地关爱我们的学生。
新波王宫文理中学
这所学校真的充满了古典的气息,无论是城堡的外观还是内饰各种木质雕花的楼梯、地面,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我们在新波的行程是同步进行的,两位德国老师去和学校负责老师交流,我们则直接去看了学生。学生当时大多都在外面的沙发上休息闲聊、下棋,都穿着学校的制服,我注意到很多学生都拎着一个非常别致的银色小箱包,里面装着学校上课用的学习电脑等等。
我们在这个图书馆里聊了两个小时,木质的大书柜里摆满了经典藏书,有许多翻动过的痕迹,房间里放着国际象棋,学生们也下了起来,门口的银色小餐车上面放着茶歇和水,看得出学校考虑得也很周到。在和学生们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来,学校提供了很多课外活动的选择,有运动型也有艺术型,属于是“文体两开花”了。

顺道府文理中学
到达顺道府后我们直奔主题,先和校长一起把所有我们学生的情况过了一遍,每位同学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大家在学校的融入度都不错,也都交到了很好的朋友,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之道”,无论是参加社团还是运动等等,大家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在我们的一众学校里,这所学校的要求本身也是比较高的,比如需要在10年级就要有相当的德语水平,但是相信我们的同学都很有潜力,校长也对他们充满了信任和信心。

随后校长让几位同学带我们逛逛校园,给了他们万能钥匙,于是我们就去来了一场全景式的“游览”,先是在学生宿舍看同学们打台球,然后去到了不同的教学楼,教室,体育馆,健身房,在学校里Campus Walk。

我对这个学校的感觉很是亲切,没有什么距离感,也可能是因为整个学校坐落在自然风貌里,就像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憧憬过的那种自然景致的“桃花源”一般,有树有水有林。各个建筑分散分布在自然空间里,要爬上一个小山丘去到另一个场地,再经过一片树林中间去到另一个,再沿着一条细长的小小河走回主干道,沿路上都种满了树,所以整体的感觉很舒服。
在理科教室里,我们停留了很久,同学们聊到学校里各科老师的教学风格以及选课推荐,虽然几位同学相互之间关系很好,但毕竟也分别在不同的年级,在访校过程中伴随着我们的提问和介绍,也会引起他们相互之间的分享,而这些也一直会反过来给到新的信息给同学们,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让他们对学校的各种隐藏信息更加了解。这一点也让我觉得,访校不仅在促进我们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我们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也同时是给同学们带来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也提供了更多的视野。

写在最后,令人感慨的是,我们在顺道府时,学校校长和我们的老师都提到,我们的学生当初刚来学校的时候才这么高,然后几年过去已经这————么高了(拖长音),这一点我们在其他同学身上也能明显地感受到。而不仅仅是外表上更高更帅气漂亮,也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在德国中学和这种文化中的融入度更高了,更成熟,更自如,在这里也找到了他们自己的节奏和生活方式。我们也为学生的成长感到骄傲,也为我们能参与和支持学生的成长过程而感到非常高兴。